資料檢索

會員登入







訂閱電子報

   出版品介紹


集叢名: 帕奧禪師叢書006
著作者: 帕奧禪師 (Pa-Auk Tawya Sayadaw )著述 瑪欣德比庫 中譯
題 名: 證悟涅槃的唯一之道
內容簡介:
中譯序
《大念處經》(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)收錄於巴利三
藏《經藏•長部》第22 經和《中部》第10 經,是一
篇非常重要的經文。這篇經文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
地位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它教導了一套完整的止觀禪
修方法,當代流傳於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的禪修方
法,幾乎都和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。
本經名為《大念處經》,意即教導“念處”的經
典。念處,巴利語satipaññhàna,由sati + paññhàna 構
成。 sati 是念,意即通過它來憶念,或憶念本身,或只
是憶念而為念。念的特相是不飄浮,作用是不忘失,
表現為守護,或面向境界的狀態,近因是堅固的想,
或身等念處。猶如石柱般堅固地安住於所緣(àrammaõa,
心的對象),又如門衛般守衛眼門等。 (Vm.465)
對於念處(satipaññhàna),該經的義註解釋有以下三
義:
1. 念的行處、範圍稱為念處(satigocaro satipaññhànan'ti
vuccati)。
2. 念的住立、確立、建立、安住、依止、支持之
處為念處。如說:“住立在此為住處。誰住立?念。念
的住處為念處。或精勤之處為住處。”(patiññhàti asminti
paññhànaü. Kà patiññhàti? Sati. Satiyà paññhànaü
satipaññhànaü, padhànaü ñhànanti và paññhànaü .)
3. 念的現起處為念處。如說:“住立為住處,即現
起、出現、跳入後進行的意思。只是念的住處為念
處。又或者以念的皈依處、現起處為住處。如是念和
它的住處為念處。” (paññhàtã'ti paññhànaü, upaññhàti
okkanditvà pakkhanditvà pattharitvà pavattatã'ti attho.
證悟涅槃的唯一之道
II
Satiyeva paññhànaü satipaññhànaü. Atha và saraõaññhena
sati, upaññhànaññhena paññhànaü. Iti sati ca sà paññhànaü
càtipi satipaññhànaü.)(D.A.2.373; M.A.1.106)
哪些是念的行處、住立處呢?有四種,即四念處
(cattàro satipaññhànà):身念處(kàyasatipaññhàna)、受念處
(vedanàsatipaññhàna)、心念處(cittasatipaññhàna)和法念處
(dhammasatipaññhàna)。這四念處也即是念的四種行處,
念的四種住處,或者念的四種現起之處。又因為四念
處側重在修觀(vipassanà,也音譯作維巴沙那),是觀智
觀照的四種所緣,所以又稱為身隨觀(kàyànupassanà)、
受隨觀(vedanànupassanà)、心隨觀(cittànupassanà)和法
隨觀(dhammànupassanà)。
在《大念處經》中,佛陀一共教導了二十一種禪
修業處。其中身念處有十四種,受念處和心念處各一
種,法念處有五種。它們依次是:
一、身念處
1. 入出息念(ànàpànassati)
2. 威儀路(iriyàpatha)——行立坐臥
3. 正知(sampajàna)
4. 厭惡作意(pañikålamanasikàra)——三十二身分
5. 界作意(dhàtumanasikàra)——四界差別
6-14. 九墓地觀(navasivathika)
二、受念處
三、心念處
四、法念處
1. 五蓋(pa¤ca nãvaraõàni)
2. 五取蘊(pa¤cupàdànakkhandhà)
3. 十二處(dvàdasàyatanàni)
4. 七覺支(satta sambojjhaïgà)
中譯序
III
5. 四聖諦(cattàri ariyasaccàni)
這四念處中的身念處也包括了修習止而培養定力
的方法,例如入出息念、厭惡作意等。即使如此,它
們還是側重於修觀的。例如第一種業處“入出息
念”,經文分為兩部分,第一部分從“諸比庫,在
此,比庫前往林野”開始,佛陀在這部分教導比庫培
養定力。第二部分從“如此,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,
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”開始,在這部分佛陀教導比庫
(bhikkhu)修維巴沙那。應當注意的是,本經在教導每一
種業處時,佛陀都會不厭其煩地重複強調要內觀和外
觀,以及觀照生起之法和壞滅之法。例如下面這一段
修觀的重要教導,在經文中的“身念處”部分即重複
地出現了十四次:
“如此,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,或於外身隨觀身
而住,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。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
而住,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,或於身隨觀生起、
壞滅之法而住。他現起‘有身'之念,只是為了智與憶
念的程度。他無所依而住,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。諸
比庫,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。”
所以,《中部》的義註說《大念處經》是一篇既
包括修止又包括修觀(samathavasena gacchatopi vipassanàvasena
gacchatopi),並且以討論維巴沙那為主的經文
(vipassanuttaraü nàma kathitaü)。 (M.A.2.19)
如果我們了解以上意思,就不難明白《大念處
經》其實是教導修習止觀並側重於維巴沙那的經典。
業處,巴利語kammaññhàna,意即心工作的處所,
也即心專注的所緣。本經一共教導了二十一種業處,
這些業處又依其性質分為四大類:身、受、心、法,
也即四念處。所以,無論是“四念處”還是“二十一
證悟涅槃的唯一之道
IV
種業處”,都是心念專注的所緣,特別是觀智觀照的
所緣分別而已。
談到維巴沙那,佛陀在經典中通常教導應當以正
慧如實觀照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十二緣起支等。
因此,四念處、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十二緣起支
等都是觀智觀照的所緣,這些所緣都不外乎是究竟色
法和究竟名法兩大類而已。或者說維巴沙那可分為兩
大業處,即色業處(råpakammaññhàna)和名業處(nàmakammaññhàna)
。如果用五蘊來分,則色蘊是色法,受想
行識四蘊屬於名法。因此,修習四念處也即是隨觀五
蘊。其中:
1. 身隨觀相當於隨觀色蘊;
2. 受隨觀相當於隨觀受蘊;
3. 心隨觀相當於隨觀識蘊;
4. 法隨觀中的五蓋和七覺支相當於隨觀想蘊和行
蘊;法隨觀中的五蘊、十二處和四聖諦相當於隨
觀所有五蘊。
觀智依其由淺入深的進展過程分為十六種,稱為
“十六觀智”。從最初的名色識別智、緣攝受智、思
惟智、生滅隨觀智,到最後的道智、果智和省察智,
是禪修者培育觀智、由凡至聖必須經過的十六個階
段。佛陀在《大念處經》中多次重複強調“如此,或
於內身隨觀身而住,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……”的修
觀教導,就是對此十六觀智的精闢說明。關於這一
點, 緬甸的禪修大師帕奧西亞多(Pa-Auk Tawya
Sayadaw)在本書中作了較為詳細的解釋。
根據上座部佛教,義註(aññhakathà)是古代上座長老
們對巴利三藏的權威闡釋,對禪修實踐的理論指導,
它代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觀點。假如有人不依
據義註的解釋來準確地理解《大念處經》,沒有完整
中譯序
V
地理解四念處與止觀禪修次第的關係,則很容易斷章
取義地從字面上理解《大念處經》的經文,從而創造
出自己的一套禪法;甚至只是根據某一段或幾段經
文,再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經驗而創造出新的禪法;更
有甚者把個人經驗附會幾句經文而出爐新禪法。如果
說這樣的禪法完全沒有經典依據,那也說不過去。但
假如認定這些禪法就是佛陀所說的“四念處是唯一之
道”,則很可能會誤解四念處和戒定慧、止觀是互不
相關的禪法,甚至會把佛陀的教法弄得支離破碎,就
像時下有些教導“四念處”的“大師”們輕忽禪定、
反對止觀一樣。
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,不能以偏概全,更不能人
為地任意分割。故此,帕奧西亞多引用整套巴利三藏
及其義註和複註中的相關教導,編寫了這本《證悟涅
槃的唯一之道》(The Only Way for the Realization of
Nibbàna)。在本書〈緒論〉中,西亞多探討了四念處修
法與佛陀整個教法的關係,在正文部分則解釋了通過
入出息念來培育禪那,再以此定力作為維巴沙那基礎
的禪那(vipassanàpàdakajjhàna),系統地培育十六種觀
智,乃至最終斷盡一切煩惱的實修方法。
2011 年2-3 月,中譯者在新加坡弘法教禪期間,
受帕奧西亞多的慈囑,翻譯完本書的正文部分。 6 月
份再去新加坡講授《清淨之道》時,西亞多又完成了
本書的〈緒論〉,並囑咐繼續翻譯。然而,8 月中旬回
緬甸帕奧禪林過後雨安居的三個月期間,由於受邀為
禪林中的華人男眾開示《沙門果經》,並依義註修改
整理成書,於是不得不把此書的譯稿擱置一邊。 11 月
份回中國後,又由於給西雙版納法樂禪修園的僧俗住
眾講授律學等諸事務,本書的初稿一直推遲到2012 年
證悟涅槃的唯一之道
VI
3 月份才告完成。
在此,首先感恩尊敬的帕奧西亞多慈愍地給予翻
譯本書的機會,感謝中國的Ayyà Sukhità, Ayyà Khemaratã,
馮文濤,新加坡的伊慧玲、王愛菊、林秀英、Dr. Neo
Han Yee 等賢友參加校對工作,也感謝“台灣南傳上座
部佛教學院”(TTBC)印行流通本書。
願每位熱愛正法者、修學正法者、實踐正法者,
依循佛陀所揭示的這條證悟涅槃的唯一之道,早日斷
盡一切煩惱、出離生死諸苦!
Sàdhu! Sàdhu! Sàdhu!
薩度!薩度!薩度!
瑪欣德比庫
序於西雙版納法樂禪修園
2012 年3 月16 日

下載檔案:k1731-0.pdf

放大顯示



帕奧禪林台灣分院
1.靜樂禪林

 地址:54445南投縣國姓鄉長福村長雙巷29號
 電話:00886-49-2432891  傳真:00886-49-2432231
 免費通話:Skype至靜樂禪林 Skype至靜樂禪林
PA AUK TAIWANDIPA
1.Samanasukhavana Forest Monastery

 No.29, Changshuang Ln., Guoxing Township, Nantou County 54445, Taiwan
 Telhpone:00886-49-2432891  Fax:00886-49-2432231
 Call Me:Skype To Santisukhavana Forest Monastery Skype To Santisukhavana Forest Monastery
2.法藏講堂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
 地址:71148台南市歸仁區民權八街85巷1號
 電話:00886-6-2301406  傳真:00886-6-2391563
 免費通話:Skype至上座部佛教學院
  郵件:[email protected]
2.Fa Zang viharaTTBC: Taiwandipa Theravada Buddhist College
 Address :No 1 lane 85, Ming Chuen St. 8, Guei Ren Dist., 71148, Tainan, Taiwan
 Telephone:00886-6-2301406  Fax:00886-6-2391563
 Call Me:Skype To TTBC
  E-Mail :[email protected]
版權所有 2009
法藏講堂
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.
TTBC: Taiwandipa Theravada Buddhist College Kappiyagana
Counter